本文转自:生活报
迎来客流高峰
“十一”假期 五馆同热 文脉滚烫
文/摄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雪莹
“十一”假期,哈尔滨的文化版图上,五座博物馆构成的“顶流矩阵”热度持续攀升。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市博物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同步迎来客流高峰,让黑土地的文化脉络在节日里愈发清晰滚烫。
记者观察到,如今的博物馆之旅早已超越了“走马观花”的模式,游客们纷纷从“单纯参观”到“深度参与”,从“了解历史”到“文化认同”。
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八天来了10万人
作为假期“必打卡”的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这次又迎来了一场与游客们的双向奔赴。
“十一”期间,两馆区以“共庆华诞·传承文明”为主题,重磅推出了“展览+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文化盛宴,八天假期累计吸引游客逾10万人次,平均日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
每天清晨,黑龙江省博物馆开馆前便排起的长队,是这个假期最鲜活的注脚。“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千年瓷韵 釉彩流光——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精品瓷器展”等七大精品展览“C位出圈”,每一个展厅内都人流涌动。
国庆节当天的“同心筑梦 礼赞中华”、中秋节的“月映黑土 韵满龙江”以及“天外来客零距离”陨石科普课堂,带着游客们从“围观”到“参与”,将体验感拉满。采访中,不少外地游客都对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用心、贴心、暖心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从精品展览到科普体验,龙博的假期线下活动以“互动感”“文化感”和“趣味感”打动人心,让文化传承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感受到了龙江的文化魅力,不负此行!”
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八大主题展览加系列科普文化课程成为了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交口称赞的文化盛宴。记者注意到,“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是当之无愧的人气担当。展柜里,赫哲族鱼皮制作的服饰纹理细腻、鄂伦春族桦皮船造型精巧……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少数民族的生产智慧与生活印记。“第一次这么直观地了解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很震撼!”不少来自南方的游客都忍不住感叹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十一”假期,省民族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了“手持国旗 定格爱国情”主题活动。国庆节当天,博物馆向每一位到访的游客赠送了一面鲜艳的手持国旗并拍照留念。对此,游客们纷纷表示:“这个假期,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让‘小众’的民族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盛宴,值得点赞!”
哈尔滨市博物馆:被夸“逛完像读了本厚重的冰城故事书”
“十一”假期,哈尔滨市博物馆人流如织,精心策划并推出的四大板块、十余项活动共吸引五万余人次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来自云南、广东、广西、内蒙古等地的游客,让“逛哈博”成为读懂冰城的假日新潮流。
除了“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鲁艺连环画文献研究展”“勰风印社成立四十周年书画篆刻展”等四大临展外,皮影戏专场、龙江剧人偶剧《黑龙战白龙》等丰富的演出内容更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假期哈尔滨市博物馆还设计了富有意义的实践课程。版画研学活动中,大学生不仅了解了版画发展的历史,还亲手体验了雕刻、上墨、拓印等工艺流程;“小小红色宣讲员”研学活动,既锻炼了青少年的语言表达与综合能力,同时也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得到传承。
为满足无法亲临现场市民、游客的文化需求,哈博持续优化线上服务。“‘传承’中国当代名家书画精品展”线上展分批次高清展示了众多艺术名家的精品力作;《镜头里面看哈博》中秋节特辑,结合馆藏文物中“家书”的元素,营造了浓郁的中秋怀远氛围。参观结束后,游客们纷纷夸赞:“哈博既有城市记忆又有文化深度,既有历史又有互动,逛完像读了一本厚重的冰城故事书!”
东北烈士纪念馆:
红色记忆成观众假期“必修课”
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在假期里尤为动人。“十一”期间,东北烈士纪念馆、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总计接待观众3.6万人次,同比增长13%。
假期首日,东北烈士纪念馆原创的“为了新中国——东北解放专题展”巡展走进斯大林公园。
为让红色历史更可感可及,馆内还于假期期间推出了多个展览展示。包括“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及罪恶展”“不朽的丰碑——东北抗联精神专题展”等。不少游客感慨,在这个国庆假期循着英烈足迹而来,在史料与故事中触摸历史温度,让铭记与传承成为最深刻的文化表达。“那些定格在史料中的青春与牺牲,都成为激励我们新一代前行的精神养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展馆门前队伍 夜幕下依旧蜿蜒伸展
“十一”假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热度从未因日落而消退。当城市的霓虹灯渐次亮起,展馆门前的队伍依旧蜿蜒伸展,灯光为每一位前来的参观者照亮前路。
展馆在这个假期将闭馆时间首次延至20时30分,用全年最长的开放时段守护着这场跨越白昼与星夜的历史对话。“没想到能预约到晚上的场次,太人性化了!”许多来自外地的游客纷纷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自10月1日起来参观的游客便络绎不绝。即使在夜晚,馆外仍然排着长队。据悉,“十一”期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总数为111430人次,同比2024年上升26.21%。观众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把这里当成假期“必上的一堂历史课”。
记者注意到,夜晚的展厅比白天更添几分肃穆,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人体实验展区的史料太令人震惊了,简直是惨绝人寰!”来自山西的游客红着眼眶说,“每一个细节都不敢错过,也真正体会到‘山河无恙’四个字的重量。”
展馆内的温暖与展品带来的沉重形成了深刻的呼应。为应对客流高峰,工作人员全员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工作人员的付出,让这份历史教育更有力量。”参观结束后,不少游客还在社交平台上写道:“灯火为铭记而长明,责任为民族记忆坚守。”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配资平台正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